经验贴|末九17%上岸南大计院

Published on
经验贴|末九17%上岸南大计院

写在开头

首先是一些常用的黑话:

  • 弱/强com: 可以认为前者「研究组」话语权大而后者「教务」话语权大,往往强com院校会有卡rank/卡四六级斩杀的现象或者统一考核。但今年挺多学校使用的模式是混合com(我自己瞎编的词),也就是同时存在教务简历筛选和导师推荐,对于bg不平衡的同学来说感觉是比较有利的。
  • 套瓷: 拉近乎,其实就是自己向实验室/老师推荐自己,希望能够进一步展开交流。
  • 开/开奖: 单字一个开一般只指代夏令营/预推免开始报名,而开奖则代表出入营名单了。
  • xm: 羡慕,大佬用来卖弱说的话

有一说一,我对推免这件事一直挺抗拒的。到了大三这一年,上学期还有点卷排名的动力,后来前五学期排名出来之后发现离rank5还是差了好几个点,索性在第六学期开始摆烂了,做了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主要还是围绕兴趣继续做 typst 社区的开源项目。结果没想到,这些项目最后居然成了我套瓷的敲门砖,有点无心插柳柳成荫了。

今年推免的情况可以说是瞬息万变。一上来当头一棒的就是所谓的「jyb不让提前招生」,于是各个夏令营不考核了,全部组团开始宣讲,很搞笑的是有的夏令营打着宣讲的幌子偷偷进行面试考核(我没参加到类似的营,听说的消息)。在六月的时候觉得还是很焦虑的,毕竟本来相当于夏令营 - 预推免两轮招生双保险,然后才是九推十推,今年这样「容错」就显然小了不少。最诡异的还是入营的bar,有的强com学校今年开始有了推荐入营 / 读论文考核的形式,但是读了论文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入营,推荐了可能比什么bg都有用。

我的bg:

  • 学校: 青岛某国字号末九
  • 专业: 软件工程
  • rank: 6/36(夏令营、预推免),不属于边缘人因为推免名额发了12个
  • 英语: 四级573、六级548,口语良好
  • 荣誉: 校二等奖学金、社会奖学金、优秀学生等
  • 竞赛: 国奖被学长带飞组内排位第3,两个数模省一,xcpc被队友好大爹带飞
  • 科研: 一个校级科研项目,一年(大二)校内实验室实习经历但研究方向与读研意向不匹配,均无产出
  • 经历: 有开源项目维护和贡献经历,见 github.com/hongjr03
  • 最终去向: 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学硕

就个人而言,考虑推免去向的时候并没有想太多,想多了很容易让自己很焦虑吧。大致有个模模糊糊的执念是想要在长三角一带闯闯,于是第六学期开始考虑推免的时候先是上 https://csrankings.org/ 查询了各个学校优势方向。但是当时其实并没有很明白自己究竟能去哪些地方,也就是所谓的「定位」。我个人对花钱找机构定位没有什么想法,毕竟自己几斤几两还是很清楚的,索性花了一两周时间草草看了一下绿裙仓库和学长分享的往年的经验贴,看着来人们的bg其实大致就可以知道自己可以往哪些方向准备。

定位自然是中九往上。我参考了往年学长去向和经验贴,心里就有大致数了。这里想提醒一下:不要被经验贴吓到,看着怎么这些学长学姐什么知识点都会?他们都提前复习了一个月两个月甚至三四五个月,换你你也会的,就像期末考,抱佛脚两天照样考90。我基本就是找跟自己bg像的人,看他们去哪儿,然后对号入座。故意不投的方向,比如我说过决定远离cv,也是根据兴趣直接筛掉的。


时间线

我个人在整个推免周期的时间线是这样的:

  • 第六学期开始 - 接到第一个夏令营通知: 准备简历;整理各种前六学期得奖、荣誉称号的证明材料;走马观花,熟悉推免的「黑话」,看看往年各个学校的bar和各个学校的强弱。其实在这个时候已经有很多学校和研究组是开放招生套瓷的,我在这时候并没有套瓷的意识,比起很有准备的同学应该是吃了一点小亏的(但更多人应该和我差不多)。
  • 接到第一个夏令营通知开始 - 第一个夏令营活动开始前: 准备自我介绍;打磨简历;套瓷;准备机试(但并没有入任何需要机试的营,确切地来说没入几个营);同时在这个时间里熟悉自己项目都做了什么、有什么贡献,借着套瓷的机会锻炼口才。
  • 夏令营周期期间: 准备个人介绍的PPT(定好一个雏形之后,换别的地方要讲的时候只需要换一下主题色和校徽就可以了);做夏令营项目;准备机试;继续套瓷。
  • 夏令营周期结束 - 预推免前: 在摆烂(x
  • 预推免: 报了好几个,参加了一个,然后一发上岸了。

可以感受到大多同学在学习计算机的过程中并不常写代码、或者参与一些社区活动,和计算机群体文化会比较脱节,这时候开源项目就成为了证明自己对计算机有热忱的证据,是很好的加分项。而且通常维护开源项目或者做贡献都是因为出于自己的某些需要和兴趣,在这个点上老师还可能会问「如何平衡做开源项目和自己课内/课余活动的时间」之类的问题。


我的入营和预推免情况

为什么叫自己混子保研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报名和参加的营和同班同学相比真的非常少,不是很有动力去不断地报名。

  • 夏令营

    学校结果
    南大计算机变成线上开放日了,无考核纯宣讲
    南大计算机软件所「不过,依据往年情况来看,你入围我校开放日的可能性尚不明确。」
    南开cmm放弃第一轮考核,虽然曾经喜欢cmm组的很多cv成果但是最终决定研究生阶段远离cv
    中山软院入营,无考核纯宣讲,但是记录了观看时长
    哈工大计算机没入,意料之中
    哈工深计算机没入,意料之中
    西交计算机入营,宣讲营,疑似是研究组自行考核(但意识到的时候已经错过)(夏令营群也废弃了一直有麦片小子在发言。。)
    浙大软院入营,完成项目后接到导师通过考核的电话,但普通营员
    科大苏高院没入,尝试套瓷无果
    西工大软院入营但拒绝,在家临时飞不过去(而且今年去西安玩过了)
  • 预推免

    学校结果
    浙大软院在确定名额之前退出考核,不过到了日子一看也是不让我入营…
    南大计算机参加,通过考核。谢谢梦校爱我!
    中山软院参加,南计通过考核后退出
    天大导师团参加,通过考核,南计通过考核后及时退出(没有鸽导师团名额)

面试与感悟

正如我前面所说,「有的强com学校今年开始有了推荐入营 / 读论文考核的形式,但是读了论文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入营,推荐了可能比什么bg都有用」,我的经验是:多套瓷,多聊天。对于 bg 不平衡的同学来说,这能最大化利用导师推荐的机会,从而绕开教务的硬性卡点。

最早在三月份到五月份这段时间就可以开始套瓷,我这段时间还很迷茫而且焦虑,心神不定的,是到六月份才开始套瓷的。而前面这段时间则主要是打磨简历。

今年最早开始开营的是中山大学的软件学院,报名时提到有导师推荐优先入营,于是我在学院官网上尝试套瓷了几位跟我可能的研究方向更match的老师,成功加上了一位老师的微信。和老师约了时间之后(虽然因为老师太忙小小鸽了小半天)简单聊了聊,能感觉到老师挺喜欢我的,最终也是把推荐名额给了我让我入营了。中大软院今年的夏令营形式是线上会议,有半天的宣讲和半天的导师1vn面对面交流,没有任何的考核。非常好的是,即便线上参营,中大也送了满满一盒的文创,免费快递到家,诚意满满!

image.png

5BDA03E8-D1E9-49C0-960C-95220A8C5F1B_1_105_c.jpeg

到了七月就只有浙软的考核了,我参加的是先进计算与新兴软件分营,听了两天宣讲之后决定参加Fiction组的考核,主要做的是程序验证。项目任务用一周时间完成,最后要求用5分钟自我介绍(包含1min英文陈述)+7分钟任务完成情况+8分钟问答环节。最后有惊无险地通过了老师的考核,但因为组里对应的小营只有10个人,整体优营率10%的情况下学院可能无法选我为优秀营员,最后也只是普通营员结营。不过加上了老师的微信!

还是想发个牢骚,到预推免的时候,浙软卡了10%的线没让我过初筛,终究还是双向的缘分未满(x

image.png

F16E412B-ED74-4B80-9592-2C9AC2E24FD5_1_102_o.jpeg

B9CB591E-0567-4B15-ADF1-15A080FF2EE8_1_105_c.jpeg

七月想到天大的招生不仅有夏令营/预推免,中间还夹了导师团,于是尝试联系了天大的软工团队,老师非常友好。前后经过了一次简单的自我介绍和一次读论文总共两次汇报,然后参加了导师团的正式面试,有惊无险地通过了。面试主要围绕我的个人介绍聊,其中有一个模糊测试的项目刚好和他们实验室契合,所以聊得比较深入。这里需要叮嘱的是,自己的项目必须要完完整整地熟悉,很多内容、细节随着时间肯定会遗忘的,无论如何到面试前一定要好好问问自己当时的思路是什么样的,整体的设计和创新如何之类的问题都是很容易被问到的。

最后在8.20要求要填报天大的预推免系统,但南大的线上考核在8.21才开始,比较蛋疼。本来打算很遗憾放弃了。天大的陈老师无疑学术能力非常强,虽然更希望是长三角活动,但毕竟去过天津,印象很好,而且天大有好哥哥学长照顾,当时还是很犹豫的。在这里还是非常感谢陈老师的照顾,让我把offer一直留到了南大考核结束。

787d2e6600a33462532b7e2fdc00fa02.jpg

然后就是预推免阶段了。当时想着南大一直是一个「冲」的选项,看到能够去线下考核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孙燕姿的《逃亡》那句歌词:「我站在靠近天的顶端」,毕竟是几个月推免下来唯一的梦校。到了南京先是报到,说实话看着名单上一个个的华五c上中9还是非常焦虑的,胸前挂着的写着名字+校名的牌子不免有一些露怯。下午见到了PASCAL的两位明星老师和几个月以来一直线上联系的学长们。由于太紧张了(而且前一天晚上只睡了四个小时)我们新生在会议室和老师、学长唠嗑聊天的时候居然非常拘谨,甚至有一点慌(透感很重)。李老师分享了很多对第二天面试有用的trick,而且大手一握感觉到了老师手心的温暖之后那一天晚上居然睡得很沉稳,一改面试前焦虑的坏毛病。

第二天早上是机试,看着旁边的人只有一个在准备时很快地敲板子,突然感觉放松了不少,莫名其妙觉得嗯说不定只有那个敲板子的才是oier。蒋老师出的题确实很有意思,三道题题面都看懂了,很快把第一道做出来之后卡在推第二道椭圆方程,当时坐在位置就在想,不能吧,高考被椭圆曲线创烂了居然在这机试也要被创吗……最后是拿了100分出场。回头一看小红书大多人也就在100-130这个区间,就感觉自己也表现得还行吧。吃完午饭后下了大雨,淋湿了衬衫之后草草到院楼卫生间收拾了一下衣服,幸好衬衫干得飞快。半个小时过后就到了准备的地方,开始电脑抽签。鼠标光标停下来那一刻我看到我的面试序号是J1,本来不紧张的,一看到要第一个进屋面试立刻就有些晕乎乎的了。不过照着前一天李老师的叮嘱,调整了一下自己的神态,比较从容地走进了房间。面试的时候,三个老师,一个是问我英文问题+一道开放题,一个是研究PL的老师,一个是问操作系统的老师。问题都不算刁钻,甚至有些幸运。也有不会的题,我就直接说:「我之前没接触过,但我猜……」然后os老师笑着问pl老师:「这样可以吗?」pl老师点点头说:「可以的我觉得。」顿时心情大好,于是出了房间就开始蹦蹦跳跳冲到ktv怒唱3h然后吃了一顿好的第二天又去唱了3h成功把嗓子唱劈(不是

离开南京的那天还去了一趟夫子庙,虽然没有花钱买付费香,拿着三支免费香,志愿者的服务也非常友好,感觉暖暖的。那天下了雨,但拍起来就像是雪落在孔子像上一样。

1281AB7C-2BEE-4413-AAD9-8F8F97D0C043_1_105_c.jpeg

ED49BC42-CDF9-4EAE-B58C-2D568A89CDD6_1_105_c.jpeg

为什么最后选了南大?早知道南大的本科教育非常好,所以研究环境一定不会差。南大一直是梦校。个人求学的目的很肤浅,只是想多当几年学生并提升自己,并没有什么太长远的规划,所以个人其实更倾向于选择更感兴趣的方向和地域,然后是观察老师人品/研究组氛围,最后才是一些学术硬成果上的评估。很幸运的是我套到的老师都非常友好,活人味都很重(不像我死气沉沉(不是)。


一些具体问题的解答

  • 怎么挑选院校研究组? 如上文,个人是看兴趣看眼缘。一般自己会优先选择「气场」比较合的,所谓「气场」可以是导师的性格、研究组的氛围,简单来说只需要猜测一下接下来三年时光会不会快乐就行。
  • 准备过程中很焦虑? 没错我也是。个人认为原因有二,一是因为被挑挑拣拣的,二是发现身边人都被捡走了而迟迟没有轮到你,于是就恶性循环产生了自卑情绪。解决方法是多行动,比如套瓷一些研究组确定自身定位,尽可能找到那种被认可的感觉。要知道自己能拿到推免名额已经很厉害了,这时候的自卑往往是一种幸存者偏差的假象。 还有一点是多和朋友倾诉,多见见朋友,就我自己而言,很大的力量都是从朋友给我的支持里获得的,每每想起来一些认可和鼓励都会觉得热泪盈眶(泪目
  • 对面试很紧张? 实际上本人在上半年一度觉得自己要准备就业去了(多赚三年钱提早经济独立!然而小米训练营没给我offer哈哈),原因就是很抗拒面试。但经过几次面试后,觉得面试很大程度也是自己渲染了一只纸老虎罢了。推免的面试无非就两种,压力面和非压力面,对于前者我没遇到我认为老师需要的只是一个能承受重压的态度,具体回答如何可能并不是很重要。我在准备面试的时候试过很多方法,比如同学模拟面试、对镜自己模拟之类的,自己摸索出的一个能给自己减小压力和紧张感的方法是多做肢体动作,用具体的演示来转移言语的注意力,然后尽可能伪装出一个心情很好很健谈的样子,这样莫名其妙就可以叨叨出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如果是简历面的话,自己能准备的东西其实更多,对于每个项目都需要问一下自己做它的契机、改进是什么、怎么评估结果、涉及的技术栈的主要特点等等。
  • 简历模板:谢谢橙子的模版 https://github.com/OrangeX4/Chinese-Resume-in-Typst
  • 套瓷信模版:表达对老师很感兴趣+为什么契合+自己有哪些可能吸引老师/匹配研究组的地方,可以结合简历写,记得在附件附上简历。我个人习惯是会草草读一下老师的研究方向和主要成果,然后会在套瓷信里提到。如果能读一两篇论文再去套瓷无疑更有效(

写在后面

必须要感谢对我给予认可的老师同学们,包括但不限于我参加考核的各个研究组(Pascal组的李老师和谭老师、崔学长和 roife 吴学长、天大软工团队陈老师、浙大Fiction研究组陈老师、中山软工刘老师),海大的非常令我尊敬对我帮助非常大的任课老师和学长学姐们、同学们,和我的非常好的网友们。在没有offer的日子里、自卑的日子里、被教务挑剔的日子里,是你们给了我莫大的信心和配得感让我相信自己能做好很多事情。

最近会回想起刚踏入海大校门时的感受。高考我的数学只考了85分,查到成绩的那一刻觉得不免有些错愕,但也不是很意外,当时自己查院校接受了直系学长的建议,被海大食品专业擦线(2分应该是)录取,然后开始转专业之旅。

我自认为我是喜欢计算机的。所以我很努力地为了加课向任课老师们和教秘推销着自己。大一的我不懂得「卷绩点」是怎么一回事,毕竟我在高中也一直是浑水摸鱼的。一学期下来,均分82。我和高程的助教,也是我的好朋友之一,说:「我想保研」,他看了眼我的成绩没说什么。刚过去的21届大致要88分能拿到推免名额。第二个学期,由于缺人手,厚着脸皮申请了同级的oop助教,遇到了非常好的树刚老师,第一次觉得被认可是一件那么好的事情。也没辜负期待,这一年的oop我拿下了99分,直接把均分提到了85。

暑假参加了ouc第一届软工卓工班的选拔,也是很顺利地通过了考核,提早结束了转专业的历程。夏季小学期,同时在做cpp课设和数模,经历了很黑暗的四周后突然第一次自己认可了自己的力量。

大二则是和 typst 结下了孽缘,开始在自己的实验报告里大幅使用 typst 替代 markdown/LaTeX,也因此接触了热衷于 typst 的一群伙伴们。这一年鉴于实验报告的美观,专业课成绩普遍都还可以。曲老师的计工导论和董老师、甘老师的图像处理与分析两门课一起构成了我第四学期的高光。眼看着成绩到86、87分,光有绩点没有竞赛的bg感觉也是竞争力非常弱的,同时在当时的实验室里也没有产出,和石老人学长的比赛也无从下手,和繁重的课业压力混杂在一起,第四学期不免十分郁郁寡欢。还记得2024年4月末,在zxh好哥哥的摩托车后座上,我们一起去最近的麦当劳(10km,可恶的西海岸…)吃了好多次汉堡,畅聊着未来和期待。他正在准备推免,现在想起来或许我焦虑的事情他也都经历过了,一口一口吃掉了眼前的不安。

转机可能是5月的济南,第一次被最好的朋友笑笑姐带去打ccpc省赛了,当走近趵突泉里拿着手机拍下湖面上自己的倒影的时候,不免觉得有一些释然,给当时紧绷的生活里留下了松弛的痕迹,当时觉得或许并没有必要一定要为了一个一成不变的目标奋斗,车到山前必有路,旅途上的风景即是意义本身。八月的杭州之行才亲眼见证了两位石老人学长拿到offer的那一刻的雀跃。和他们的聊天里,觉得心中的烦闷在一直往外解开理顺,真庆幸我有那么好的一群学长和伙伴们。

几段旅程像是一环接一环地让我心情舒畅了许多,美梦终醒,回到了学校之后就是大三了。整个大三应该是非常迷茫的,梦醒之后的晕眩。也和🐳姐感叹:「时间好不够用,可是握着时间的时候又不想做什么循规蹈矩的事情」。当时摆眼前的ddl好几个,忙活几个月还是动静甚小,真的很不喜欢因为自己拖延所以才焦虑的恶性循环,又开始每年春季都有的焦虑。硬着头皮还是干了下来,然后反倒会在朋友圈发一些很抽象的话,比如「能在不同阶段带着不同的意义生活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吧,什么时候只是为了一些很低级的感受活着的时候那我真是完蛋了。」或许正是秉持着这个感觉,顺着这种态度往下走,就接回了我的推免之旅。

回想起这几年来颇有一种「代码能跑就不要动」的诙谐感,但也似乎我做的一切都没有白费,总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回报到了自己身上。大二搬来西海岸的时候,在大巴上反复地听着安溥的《最好的时光》,她说:「昨天的烦恼今天想开了吗」,问着自己:「亲爱的你想念自己吗」,现在看来,最好的时光在生活的片刻苟且里无声无息地就降落到了眼前。

终于把石头推上了山顶,下一程也正在启程。「每一步都是自己的,不爱永恒,但求现在真实活着的人生。」敬所有为梦追求的朋友们。